溫室作物生長發育最適宜溫度范圍比露地環境的最適宜溫度高2~3℃。如黃瓜、西瓜、甜瓜、茄子等喜溫性作物,白天最高室溫應控制在32~35℃,辣椒、番茄等應控制在28~32℃。夜溫應按露地條件下適宜夜溫的下限調控,瓜類、番茄可控制在10~18℃,甜辣椒、茄子可控制在12~20℃。這樣調控溫度,作物生長健壯、早熟、高產、優質,且少病害發生。一般可比按常規數據調控溫度增產30%以上,其主要依據是:
(1)教科書中注明的各種作物生長發育的最適宜似度范圍,在露地條件下基本上是科學的。但是各種蔬菜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比其最適宜溫度范圍寬廣得多。特別是瓜類、茄果類蔬菜在露地條件下栽培,多為春種,夏秋收獲,其開花結果階段正處于高溫季節。此時期蔬菜主產區山東省的大多數地區,氣溫多高達30~35℃,有時高達37℃左右。夜問氣溫多在25℃以上。地溫和氣溫基本一致,夜間前后近16個小時的地溫高于氣溫,長時間處在25~37℃之間。高土溫使瓜類、茄果類等蔬菜作物的根系發育良好、扎根深、發根多,根的活性就高。根深葉茂,葉茂而果豐。
(2)溫室的溫度變化規律不同于露地條件的溫度變化。在溫室中空氣溫度上下之間差異大,隨著高度的下降,溫度越來越低,特別在葉面積系數較高時,由于葉幕層的遮陰作用,由生長點向地面測量,其溫度下降梯度十分明顯,一般生長點處的溫度可比開花結果部位和主葉幕層處的溫度高2℃左右,地面溫度比生長點處溫度低5~8℃。若作物生長點處的氣溫在34℃左右,那么其主體葉幕層的空氣溫度恰在28~32℃之間,處于光合作用的最適宜范圍。其開花結果部位溫度也恰好處在最適宜尾溫度范圍內。
(3)經測定,溫室栽培進入寒冬后,白天5匣米深處土壤溫度可比室內氣溫低5~8℃。深層土壤溫度更低(I2 ℃左右);其溫度變化范在13~28℃之問。一晝夜當中約有20小時左右的時間,土溫低于18℃,比蔬菜作物根系生長發育最適宜的土壤溫度28~34℃低l0~16℃。土壤溫度低,不但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,導致發根少,根系吸收能力差,生理活性低,而且還會引起多種生理性病害的發生,其至于爛根、漚根,導致作物死亡。
大自然選擇的結果造就了蔬菜作物根系發育要求高土溫,特別在開花結果階段,高土溫能促進根系發育,增加發根量,提高根系活性,促進根系對水分及營養元素的吸收。從而達到促進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、提高作物產量,品質的目的。因此在溫室栽培較高的土壤溫度,創造適宜根系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尤為重要。
要提高土壤溫度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氣溫來加熱土溫。只有采取相對的高氣溫管理,才能提高土壤溫度。使士壤溫度在較長時間內,穩定在根系發育所必需的適宜溫度范圍之內,改善根系生態環境,促進根系發育,提高根系活性,才能減少和避免低溫對作物的危害,及生理性病害的發生。
(4)溫室栽培,因全面積覆蓋地膜,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幅度減少,加之土壤水分供應充足,從而加速葉片的蒸騰作用,降低葉片溫度,使葉片溫度一般比空氣溫度要低3~6℃。十幾年的試驗表明,一般溫室開通風口時,二者溫度相差5~6℃左右,不開通風口時,相差3℃左右。因而即使空氣溫度明顯高于光合適宜溫度時,其葉片溫度仍處在光合作用適宜溫度范圍內。
(5)植物生理研究結果表明:“各種蔬菜作物,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,光合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”。根據Nagoak(l987)的研究結果表明:黃瓜和番茄的光合作用最適溫為28~33℃?!?/span>光合速率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增加”,同時“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高,光合適溫也會升高”。溫室栽培中因大量施用有機肥料,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一般可維持在800毫克/千克左右,若補施二氧化碳氣肥,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可高于1000毫克/于克。比自然條件下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高2~3倍。高濃度的二氧化碳,不但可明顯提高光合速率和光合適溫,而且會對光呼吸產生抑制作用,降低呼吸強度,減少呼吸消耗,從而提高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平衡點的溫度,使溫室作物在較高溫度條件下有較多的同化物質積累。
(6)高溫可顯著降低空氣的相對濕度,抑制病害發生??諝鉂穸入S溫度變化而變化,在空氣含水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,空氣濕度隨氣溫增高而降低。而病害的發生又與溫濕度關系極為密切,絕大多數真菌及細菌性病害,其發病條件都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(85%以上)和適宜的溫度范圍。若能把空氣相對濕度降至70%以下時,對茄果類蔬菜和除黃瓜、苦瓜以外的瓜類作物生長發育都極為有利,而在這樣的空氣濕度條件,絕大多數真菌類病害和細菌類病害都難以發生。其中溫室栽室栽培中,幾種最常見的、危害最重的病害,如灰霉病、瓜類霜霉病等病害,其最適宜發病條件要求空氣濕度高于88%,溫度在15~25℃之間。而當溫度達到30℃或者32℃后,都不再發生或難以發生。
根據上述理論依據,并經大量的生產實踐驗證,進入嚴冬季節后,溫室栽培蔬菜,在增施有機肥料與補允施用二氧化碳的條件下,其溫度管理,應根據不同的蔬菜種類、不同的生育階段(物候期)所要求的最適宜溫度范圍的上限,再高2~3℃進行調控??煽刂圃?0~35℃范圍內。
同時也必須注意,溫室內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是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。因此,對溫室溫度的調控還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而有所不同。
早秋、晚春、初夏季節,因其室外氣溫較高、溫室的通風量大,溫室內與室外的生態條件差異不大,此時期溫室溫度的調控應根據露地環境條件下,作物所處的不同生育階段所要求溫度的適宜范圍進行調控。隨著季節的變化外界氣溫、室內地溫逐漸下降時,室內溫度應逐漸增高,按作物生:長發育各階段所要求的適宜溫度的上限再高2~4℃進行調控。外界氣溫、室內地溫逐漸升高時,室內溫度應逐漸降低,最終達到與室外溫度基木相同或接近于室外溫度。